跳至主要內容

    「氚」的監測

    「氚」的監測

    江如秋
    2021年7月

    什麼是「氚」?
    氚是氫的放射性同位素,透過宇宙射線和大氣層之間的作用自然產生,亦會因人為活動如核工業、科研及早年的核武試驗等造成。它主要以和氧組成的水分子形態存在,通過大氣水循環分布在環境中,其衰變過程會放出低能量的貝他粒子。除以往核武試驗的殘餘外,現時氚的主要來源是透過自然產生,每年的總量約為7 x 1016 貝可,即 70 PBq [1-2]
    如何測量「氚」?
    天文台於八十年代開展了「環境輻射監測計劃」以監測香港環境輻射水平,計劃涵蓋多個輻射監測項目,包括收集環境及食物樣本進行實驗室分析,測量當中不同放射性物質含量,而氚正是其中一個被監測的放射性物質。天文台針對水樣本及抽取食物中的水分進行氚的測量。由於氚衰變時放出的貝他粒子能量較低,一般需要使用液體閃爍計數系統測量。過程中,低能量貝他粒子會激發閃爍液放出光子,系統會收集光子並按照其強度排成能譜,透過計算能譜讀數能推算出樣本內氚的含量。
    圖一
    圖一   液體閃爍計數系統。
    測量結果
    「環境輻射監測計劃」的著眼點在於監測香港環境輻射水平的長期變化,過去多年的測量結果顯示,各樣本的氚含量均沒有顯著變化,詳情可參考相關年報或摘要

    QR code
    快速回應碼